佛教四众弟子在佛堂共修,有出家、在家的男女四众,一起精进念佛、禅坐。止静,大家安静下来没动。大约过了二十分钟,突然,有人不小心打翻玻璃瓶,“崩”的一声,在寂静中声音显得很大、很响,把身边有些人吓了一跳,而有些人却纹丝不动。 终于,上午法会结束休息时间。那个不小心打翻玻璃瓶的女居士A,被身边几位一顿数落。A一直道歉:“对不起,我忏悔,下次注意。” 没想到,一位B居士说:“你道歉有啥用?搞出这么大的声音,把我的念佛三昧都吓掉了,你得赔我。” 听B居士这么一说,A居士不知怎么办?什么叫念佛三昧?她连名词都不懂,第一次参加念佛。低着头,A吓蒙了。 之后,有人把此事告诉我。请问:“行愿法师,那位被声音吓掉念佛三昧的居士,要怎么办?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她恢复三昧?” 答:关于“三昧”,若真的已证得念佛三昧者,怎么可能被声音吓掉呢?哪怕证得近行定,当他的心在近行定,因为他的所缘,禅相很稳,他的心不会被外界所动。即使傍边有一个杯子掉到地上,“崩”的一声,他的心一点没动,一点都不会被吓到。因为修习“Shamatha 奢摩他,或Vipassanā 毗婆舍那”强而有力专注正念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经验:禅者的转向心,不容易被带走。 只有当这个人正在胡思乱想,突然,有个杯子掉到地上“崩”的一声。这时,他一定会被吓得跳起来。因为声音刺激了他。这声音对他来说,太强了。 以上回答,根据《阿毗达摩义论》以及个人修习念佛三昧、般舟三昧等禅修经验的一点建议。下面,我们来学习一下“三昧”名词,对于想修习念佛三昧者会有帮助: 三昧,Samādhi三摩地,意译为等持、正定、正心行处、调直定。专注于所缘境,而进入心一境性、不散乱而平等的状态,皆可称为三摩地。 根据三昧的定义,可知:“心一境性”。从近行定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四禅,以及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等,四禅八定。 证入近行定,有九住心:近行定(巴upacāra-samāpatti)是在进入禅那(安止定)之前,非常接近禅那的欲界定,属于九定行之中的一种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称九住心为“九种心住”,指内住、等住(又称续住)、安住、近住、调顺、寂静、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、等持。印顺导师在《成佛之道·大乘不共法章》解释到:从初学摄心,到成就正定,有九住心,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,可分为九个阶段:
1、内住:一般人,一向是心向外散;儒者称为放心,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。修止,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,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,不让他向外跑。
2、续住:起初摄心时,心是粗动不息的,如恶马的腾跃一样,不肯就范。修习久了,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,才能心住内境,相续而住,不再流散了。
3、安住:虽说相续而住,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。但修习到这,能做到妄念一起,心一外散,就立即觉了,摄心还住于所缘中。到这阶段,心才可说安定了。
4、近住:这是功夫更进了,已能做到不起妄念,不向外散失。因妄念将起,就能预先觉了,先为制伏。这样心能安定住于所缘,不会远散出去,所以叫近住。
5、调顺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──五欲,贪、瞋、痴──三毒,加男、女为──十相这是能使心流散的。现在心已安住了,深知定的功德,也就能了知『欲』的过失。所以以静制欲,内心柔和调顺,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。6、寂静: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,还有内心发出的『不善』法,如不正寻思──国土寻思、亲里寻思、不死寻思、欲寻思、恚寻思、害寻思等。五盖──贪欲、瞋恚、惛沈睡眠、掉举恶作、疑。对这些,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,免受他的扰乱。到这,内心是寂静了。寂静,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,并非是涅槃的寂静。7、最极寂静:上面的寂静,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,还不是没有现起。现在能进步到:寻思等一起,就立即除遣,立刻除灭。前四住心,是安住所缘的过程。但修止成定,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,所以定力一强,从五到七,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。必静而又净,这才趣向正定了。8、专注一趣:心已安住,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,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。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,能不断的,任运的(自然而然的)相续而住。9、等持: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,功夫纯熟,不要再加功用,“无作行”而任运自在的,无散乱的相续而住。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,就是要得定了。 最后,祝一切众生,身心安康,福慧增长,趋向正法,离苦得乐!
行愿 2024、5、17旧文编
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,导向诸漏尽。
愿以此功德,为证涅槃缘。
愿以此功德,回向诸有情。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
尽此一报身,同生安乐国。
完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版权所有,请尊重知识产权。欢迎转载,未经作者同意,不得更改,违者必究!点击阅读文章: